穆罕默德:宣揚謙卑、寬容與和平的先知

一起認識伊斯蘭教的起源

穆罕默德:宣揚謙卑、寬容與和平的先知
Photo by SR / Unsplash

前陣子在看歐洲歷史時,對宗教起了興趣。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,大概是我最不了解的。長久以來,西方世界對於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或許存在許多誤解,書中提到「伊斯蘭恐懼」(Islamophobia)至少可以回溯到十字軍東征的時代。當時歐洲的基督教徒認為穆斯林是一群暴徒,用武力逼迫人們皈依伊斯蘭教。時至今日,這股意識形態仍存在於不少人心中。

作者Karen Armstrong是一名比較宗教學的專家,致力於探討各大宗教間的共同價值。在本書中,我們將認識伊斯蘭教先知 — 穆罕默德。在二十多年間,將一個最初只有少數人接受的信仰,憑藉對阿拉的虔誠以及善於把握時機,一步步改變阿拉伯半島的文化。

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

當時的阿拉伯人大多為游牧民族,但麥加因為擁有地下水源「滲滲泉(Zamzam)」,成為人們定居的地點。穆罕默德所屬的古萊須部族,自六世紀初期便掌控著麥加。他們發展貿易,將這裡打造成連接東西方商隊的驛站;然而,經濟發展卻使他們逐漸揚棄了「部族精神」中團結和慷慨這些良好的面向,變得傲慢自負與貪婪享樂。

伊斯蘭教尚未出現前,阿拉伯人為多神信仰,人們對猶太教、基督教和各部族的信仰都持開放態度,各地商隊來到麥加時,都會在卡巴聖壇中向他們部族的神靈或偶像朝覲。阿拉(阿拉伯語中對造物主的稱呼),雖然也是一位崇高的神,但祂的概念是遙遠的、模糊的,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影響。

成為先知與被迫離開麥加

處於道德敗壞的「蒙昧時代」,穆罕默德認知到這個社會需要改革。西元610年,四十歲的他在希拉山上冥修時,接收到了天使吉卜利勒(Gabriel,基督教慣稱加百列)的啟示,開始在麥加向人們宣達阿拉的話語。「穆斯林(Muslim)」一詞意味著「順服者」,時時刻刻對阿拉的順服可以讓人類意識到有個更高的存在,這種敬畏和讚嘆之情可以軟化個人的傲慢。

最初支持他的一批人都是年輕人和地位低下者,古萊須部族的上位者認為穆罕默德不過就是個平凡人,沒有資格成為先知。由於一神信仰開始威脅到當地的社會秩序,他們開始迫害穆罕默德和穆斯林(生命和經濟方面)。後來,先知歷經了七年的傳道無果和喪妻的重大打擊,接受雅斯里卜(後來的麥地那)的邀請,於西元622年與之結盟,並帶領穆斯林離開麥加。

壯大伊斯蘭與重返麥加

在阿拉伯半島上,部族是最神聖的價值,因此穆罕默德要求穆斯林離開族人,前往外地接受其他部族的庇護,在當時實屬不可思議之舉。雅斯里卜是個綠洲,由數個阿拉伯和猶太部族控制,作為阿拉的代言人,他們希望穆罕默德能在部族之間扮演公正的第三方仲裁者。

穆斯林靠著襲擊往返麥加和敘利亞之間的商隊維生。以現代觀點來看,或許會誤以為穆斯林是好戰份子,但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,部族間的相互掠奪是十分常見的,而且他們的目標也非流血衝突,僅是奪取駱駝和商品,並俘虜人質索求贖金,以確保收入。

在雅斯里卜的八年間,雖然並非一帆風順,但受先知感召而皈依伊斯蘭教的人數日漸增多。穆斯林和麥加打了幾場戰役,其中巴德爾之役與壕溝之戰奠定了穆罕默德在雅斯里卜的地位。西元630年,由於古萊須部族違反了胡代比亞合約中的停戰協定,穆罕默德率領一萬人進軍麥加。眼見大勢已去,古萊須部族宣布投降,穆罕默德重新光復了麥加。


自接收啟示後,穆罕默德將後半生都奉獻在宣揚謙卑、寬容與和平,並建立了一套崇尚非暴力的宗教文化傳統。攻克麥加後,他回到麥地那度過餘生,他沒有一絲政治野心,也沒有建立純粹的伊斯蘭政權,只是竭盡全力完成真主賦予的使命。除此之外,書中提到穆罕默德以解放女性為己任。一些穆斯林女性曾詢問他,為何《古蘭經》中甚少提及女性,不久之後,一個專門獻給女性的新篇章便應運而生。女性不再被視為男性的財產,這在當時是一項驚人的革新。

雖然先知辭世後,穆斯林社群的分裂造成了許多問題,其影響力延續至今。但認識這位先知的故事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早期伊斯蘭的理想,也能成為友善包容不同文化的良好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