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- 賴佩霞

非暴力溝通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

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- 賴佩霞
Photo by Mimi Thian / Unsplash

「說話」是多數人從小就會的能力,但「溝通」卻鮮少有人專精。溝通技巧就像一門第二語言,需要花費精力練習,才不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激起對方的反感,進而引發對立 。

「非暴力溝通」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.盧森堡博士提出的溝通模式。作者賴佩霞女士以這套方法為基底,結合自身教學與諮商經驗,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好好說話,減少攻擊性強的豺狼式語言,並善用四個步驟來進行建設性的溝通。

觀察

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情緒與批判的用語,改使用觀察式的語言,平鋪直述地說出事實,不要急著替對方貼上標籤。如此可以擺脫「誰對誰錯」的指責,也不會讓對方產生防衛心理。第一步的方向對了,合作性的友善溝通就在不遠處。

感受

這邊的感受,不是我們對別人言語或行為的評價 (e.g. 你都不做家事,真的很懶惰),而是對於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 (e.g. 看到家裡很亂,我很沮喪)。藉由告訴對方我們的感受,可以從而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。不過就像之前在 #心適力 看到的,要精準描述自我感受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需要多加練習。

需要

辨識自身感受後面所隱含的需要。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或許會激發我們的感受,但絕不是造成這些感受的原因。很多人或許知道「不要」對方做什麼,卻搞不清楚自己「要」什麼,坦然面對這些需要,並試著將這些想法明確表達給對方。除了自己的需要,也試著覺察對方的回應中所隱含的感受和需要,更能讓我們運用同理心來解決眼前的問題。

請求

前三個步驟,都是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內心正在發生什麼狀態,最後一個步驟則是邀請對方一起參與這個改善計畫。請求有三個要件:明確、正向、引發具體行動。三個要件缺一不可。值得注意的是,「請求並非要求」,對方可以選擇說不,我們也不要強迫對方改變,而是繼續溝通下去,保持對彼此的同理。

.

假設男朋友約會遲到,與其使用「你怎麼又遲到了,每次都不早一點出門!」這種充滿批判與情緒性的句子,不如試著用非暴力的言語說話:

「你遲到了半小時 (觀察),我覺得很生氣很難過 (感受),因為我很重視時間觀念 (需要),所以希望下次約會的時候,你可以試著早一點起床準備 (請求)。」

平鋪直敘說出觀察,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評斷對方,然後說出自己的需要,最後提出明確、正向、可以引發具體行動的請求。

.

我自認是個脾氣不好的人。

親近生侮慢。對不熟的人或是陌生人,或許會戴著面具,表現出美好的一面。但回到家卻將最真實的一面,以錯誤的說話方式,傷害著最親密的人。很多時候其實自己在開口前是有意識到這些負面情緒的,卻因為不知道怎麼好好說話,使得回應方式仍充滿尖刺。

誠如 @lin_biother 老師所說,任何模型都有其界線與極限。這套方法未必適合所有情況,但它依然提供了一套可以依循的溝通 SOP。和別人對話時,必須要很有意識地提醒自己,一旦偵測到不耐煩,就要停下來穩住,因為通常那個當下就是可能犯錯的時刻。

「命運,其實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。」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溫暖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