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- 本村凌二

以第一次看羅馬史的我來說,這本算拿捏得蠻好的,可以建立起古羅馬的在政治、文化和宗教上的粗淺樣貌。

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- 本村凌二
Photo by Lars / Unsplash

談到世界史,就不能不提到羅馬。然而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,要想用短短四百多頁描述,勢必要做些內容的取捨。以第一次看羅馬史的我來說,這本算拿捏得蠻好的,可以建立起古羅馬的在政治、文化和宗教上的粗淺樣貌。作者雖然是以日本人的角度看待羅馬興衰的種種問題,卻也能給台灣讀者帶來一些反思。

筆記:

  1. 最初的世界帝國:高壓的亞述帝國、寬容的波斯帝國以及充滿野心的亞歷山大帝國,都給了之後的羅馬人統治上的參考。
  2. 王政時期(753BC):母狼育嬰傳說後羅馬城立,經歷幾個國王後(包含外來的伊特拉斯坎人),傲慢者塔克文被放逐。羅馬人厭惡王政制度,建立了共和體制。
  3. 共和時期:羅馬人稱自己的國家為S•P•Q•R(羅馬的元老院與人民)。此時期的羅馬開始擴張領土,對內擊敗了薩姆尼特人和高盧人,將義大利半島納入統治;對外經歷三次與迦太基的布匿戰爭(著名的漢尼拔與西阿庇將軍),取得地中海霸主的地位。書中也能看見元老院與平民在政治上的角色,以及當時戰爭的型態。
  4. 百年內亂:由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開啟了黨派鬥爭,歷經了平民派軍閥馬留、保守派獨裁官蘇拉後,進入了由克拉蘇、龐培和凱撒領導的三巨頭政治。之後內亂在凱撒擊敗龐培後畫下句點。
  5. 凱撒:高壓(對高盧人)、寬容(對政敵)和野心的集合體。
  6. 不突顯個人統治的第一公民屋大維:政治重建、掃除反叛勢力、滅亡埃及,一步步立下功績,獲得奧古斯都之稱號。表面上維持共和體制,實際上獨裁統治羅馬四十多年,成為第一任羅馬帝國皇帝(27BC)。其左右手,阿格里帕(原萬神殿建造者)和梅塞納斯,分別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予他莫大的幫助。
  7. 奧古斯都後面的四位皇帝(尤利烏斯—克勞迪王朝)逐漸遠離「道德威望」的統治模式,強化個人權力。最後的尼祿皇帝殺害親信、生活豪奢的印象至今仍存於世人心中。
  8. 麵包與馬戲:麵包代表穀物糧食,馬戲代表戰車競速比賽的娛樂。維持兩者的持續運作是獲取羅馬人信賴和維持和平的方式。
  9. 四帝之年(AD69):尼祿死後,各方人馬擁立自己的皇帝,最終由維希帕西亞努斯奪權。身為非貴族身份的軍人,他仍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好皇帝,任內開始建造圓形競技場。
  10. 五賢帝時代(AD96-192):涅爾瓦、圖拉真(帝國版圖達最大)、哈德良(重建萬神殿、致力於國境防備與視察、建造不列顛哈德良長城)、安敦寧、奧理略(斯多噶哲學家、兄弟共治、天災戰爭造成許多考驗)。最後奧理略之子康茂德殘暴地結束了這個時代。
  11. 軍人皇帝時代:接下來的西元三世紀進入一段相對混亂的時期,在塞維魯斯和卡拉卡拉之後,士兵們能很輕易地殺死皇帝並登上寶座,五十年內出現了七十名皇帝。羅馬帝國此時承受著東方波斯薩珊帝國和北方日耳曼人的侵襲,後來甚至出現帕邁拉王國和高盧帝國兩個分離勢力(最終被奧勒良皇帝平定)。
  12. 戴克里先:結束混亂時代,四帝共治,做出許多改革。振興羅馬傳統宗教並打壓基督教徒。
  13. 基督教的蟄伏:提比略皇帝(奧古斯都繼任者)時期,耶穌於耶路撒冷受難。尼祿皇帝時期,使徒保羅至羅馬傳教後殉教犧牲。然而直到三世紀中葉前,基督教勢力並不大。
  14. 基督教的壯大:書中將原因簡單歸納成三點,耶穌「犧牲」的故事符合當時人們的信仰、給予貧苦的底層民眾未來的希望、追求心靈豐饒的禁欲意識
  15. 君士坦丁: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的信仰自由(AD313)、遷都拜占庭、貨幣改革(Solidus)
  16. 狄奧多西一世:完全禁止多神信仰,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。逝世後,將帝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,讓兩位兒子分別繼承帝位。
  17. 狄奧多西二世:一世的孫子,編纂狄奧多西法典、建築狄奧多西城牆抵擋匈人(Huns)入侵。
  18. 修道院的起源:《聖安東尼傳》描繪出戰勝欲望的聖人的修道過程。趨之若鶩的人們聚集成隱修士的集團。
  19. 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:日耳曼人侵略、基督教擴張且吸收優秀人才、內亂糾紛、東西帝國發展不同步,以及各種社會層面問題。日耳曼人傭兵領袖奧多亞塞於AD476逼迫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·奧古斯都路斯(與傳說中的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同名)退位,西羅馬帝國滅亡。